周星驰出了新电影,也没什么心情去看,即便电影院离我家也就几百米的距离。
对周星驰的人品实在没什么好评论的,电影还是很优秀,一般优秀的人都会有很奇怪的习惯,比如扎克伯格,比如马斯克,比如乔布斯,周星驰或许也有这样的特质。
人生中第一次怀着忐忑的心去看电影应该是《致青春》,不仅仅是因为对这部电影太过于期待,而是终于有那么一个人愿意陪我看。
电影还算可以,只是作为原著党实在无法接受。
回忆也是悠长的,即便是过去的那些年,还是之后的那些年,对于这次依然最为回味。
每次听《红日》都不是看亚运会的感觉,而是杨子珊那个疯狂的感觉。
《致青春》的爱情是很童话的,虽然在辛夷坞作品中不算最童话,但是相比《许我向你看》来说,那简直就是童话中的童话。
那种不顾一切的爱情,让我们惭愧,就像一个书友说的,阮阮不应该死的。
再也没有那般的夏天。
我们都应该惭愧。
而不应该去悔恨。
昨天看乐嘉的《写给单身的你》有所得,这本书买的时候真是时候,也算是书名的一语成谶,我想去了解自己的不足,最后却是用它来疗伤自己。
在许多年前,央视有个良心节目叫做《第10放映室》,里面总喜欢提一部电影,即便这部电影没有在我国公映过,就是陈可辛的《甜蜜蜜》,那时候的我一直对这部电影的名字耿耿于怀,作为一个邓丽君铁饭的儿子,我已经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唱这首歌了。
后来看了一遍,也不及得什么时候看的了,只知道张曼玉看曾志伟尸体的那场戏,我终生难忘,我一直以为演戏是很简单的事情,即便张国荣自杀,我都不觉得是入戏太深,可能是神经不正常的结果,直到看到这场戏,觉得张曼玉的演技真心太好,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。
这部电影给人的震撼是足够大的,香港电影,特别是言情片,总是隐含着一种套路,做作而且宣扬一种港式的慵懒和随遇而安,这是这座城市应该拥有的特质,而陈可辛去消去这一个部分,糅杂了更多的元素,总以为电影有时可以结束了,却总有后续,从内地到香港,从香港到美国,阴差阳错,结局却又温暖感叹。
如果想重来一次,都是那样的不舍得。
经历人生起伏,从香港回归的离港潮,到香港发展之后的回港浪潮,一个时代的缩影,到两个人的聚散。
足够大,也足够小。
2015年复映,毫不犹豫地给陈可辛买了票,因为这部电影是值得的。
我印象中最能记住的就这两部电影,即便那年《长江七号》圣诞节零点首映都没有这样的感觉。
或许电影是值得回味的,而与你看电影的人也应当回味。
我想是的,人应该知足,也应该是珍惜,更应该勇敢。
我一直很想要吃面包,却有不经意发现了米饭,在等面包的时候,我总是默默抓一点米饭放在嘴里,当米饭耗尽了,没等到面包,却爱上了米饭的味道,想要再去找米饭的时候,才发现做米饭的厨子已经离开了。
后来知道,给你温暖,给你能量,甚至维持你生命的一直都是米饭,而不是想象中的那片面包。
我觉得这个故事幼稚而俗套,但是我很受用,我们总以为我们懂了,其实不然。
爱情于每个人都是极尽美好的幻想。
是的,爱情是美好的,至少是在一个时间里。
之后,爱情变成标准。
美好一般都会停留在开始。
所以,人生就那么一段美好的时光,就像逛超市一样,不要总嫌萝卜短,白菜瘦的,有一个值得你不顾一切的人,那就也不顾一切吧。
这便是我现在信仰的爱情。
甜蜜蜜的结局是让人震撼的,这个世界那么大,也那么小。
只能那样笑出声来。